四月份的关税公告令长期以来稳固的贸易关系陷入混乱,各公司纷纷努力了解其影响并尽一切可能减轻损失。虽然此举旨在抑制进口到美国,扶持国内制造商,但现实情况是,制成品的供应链是全球性的,因此美国生产商将面临投入成本上升的局面,并将竭尽全力降低成本。
商品的外国成分含量总是因产品和生产商而异,因此无法一概而论地说明关税会使美国生产商的成本增加多少。然而,这是可以建立模型来预测的。

CNH Industrial 在其第一季度投资者关系报告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概述了其在美国制造的设备。尽管这些设备无疑会被视为美国制造,但该公司透露,其中约 30% 的零部件来自美国以外地区。
根据 CNH 提供的数据并应用已公布的关税,如果该公司无法采取任何措施来降低关税影响(例如从税率较低的国家或美国境内采购),则该设备的生产成本可能会上涨 10%。(参见表格——各国零部件含量百分比由 CNH 提供,而关于关税水平及其成本影响的假设则来自 Power Progress。)
这项简单的分析突显了优先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中国和欧盟的采购量和采购成分的组合将对投入价格产生最大的影响。
全球现实
但生活远没有那么简单。虽然美国产零部件无需缴纳关税,但这些零部件的供应商几乎肯定会从世界各地采购所需的原材料。
最简单来说,绝对不可能所有“美国”零部件的原子都产自美国境内,并且其整个生命周期都在美国境内的供应链中度过。零部件的组成部分在某个环节进入美国(甚至可能多次跨境),此时进口商就必须缴纳关税。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美国零部件的产地构成与成品机器相同(70% 美国产,30% 来自其他国家,包括欧盟和中国),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关税将使这些零部件的成本上涨 12%。这将使成品的成本再增加 8%。
全球供应链的现实情况导致政策目标出现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例如,如果一个美国制造的零部件中中国成分超过8%,那么进口时对这些零部件征收145%的关税,将导致该零部件成本增加20%。因此,从墨西哥采购完全相同的零部件(中国成分含量也完全相同),只需承担10%的关税,就显得极具吸引力。



